文:寥寥數字
公開諮詢大會
公開諮詢大會會員凋零 無人問津
一個公開諮詢大會的成功,首要條件必先要有「人」來諮詢。然而,回顧今屆,學生會各組織的公開諮詢大會大多出現同一個情況:基本會員凋零且無人問津。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致這情況出現?依筆者之見,原因大概如下:
i) 部分會員對校園事務冷感
所謂對校園事務冷感,即對校園所發生的事大多都缺乏興趣,並對其事不聞不問,久而久之對校園事務一無所知;亦正因對事務不認識,以致對校園之興趣更加缺乏,造成惡性循環。現今部分會員正正便是對校園事務冷感。他們抱著「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之心態,認為自己既然不甚參與各組織所舉辦的活動、或使用其提供之福利,只要沒有任何利益衝突,意見的表達自然可免則免。其實,各組織候選內閣在成功當選後,服務對象正是各會員,並不斷為其發聲、謀福。或許,會員並不會用盡各組織所提供之資源,但筆者深信當中總有一種福利會員能享受到。各組織候選內閣亦希望透過諮詢大會收集會員的意見,以其角度出發,藉以增添更多福利及好處。除了會員自身缺乏興趣外,這裏亦顯示出另一個潛在問題:組織宣傳公開諮詢大會之不足。
ii) 組織宣傳公開諮詢大會力度不足
如要得悉學生會某一候選組織公開諮詢大會的內容,會員大概只能親身到位於邵逸夫大樓三樓其所屬的辦公室(莊房)詢問,又或主動留意展覽板之公告。唯依筆者所見,此方法甚為被動。由於部分會員對校園事務冷感,他們未必會主動尋求資訊。再者,宣傳總則亦限制了其宣傳方法,如宣傳海報只能張貼某些地方。[註1]筆者發現,這些張貼展覽板海報之地方的管理極為混亂,以各平台內的報告板為例,報告板張貼了學生會各候選組織的宣傳海報以至校方的宣傳單張。若各單張及海報能整齊地張貼,這還能供會員閱讀;唯大多海報卻被混亂地張貼,有的更甚至蓋過其他組織之海報上以尋求會員之目光,最後卻導致其可讀性大為降低。筆者建議,有關組織在週年大選時期可以在校園當眼處設立一個大選情報報告板(如民主牆旁),供學生會各候選組織張貼其宣傳海報及資訊。如此同學便能較為容易看到組織的海報及得到其資訊。
既然學生會各候選組織乃為會員服務之組織,筆者認為組織應持更為主動的態度,除寄發群發郵件(MASS MAIL)外,候選組織成員更可以親自向其會員接觸及講解,以鼓勵他們前往諮詢大會。以筆者所知,部分組織在週年大選投票期的時候會以課堂探訪(洗班)方式,在課堂的時間向其會員作出數分鐘的宣傳;部分更會採用「接放學」的方法,在課室門外等候會員並向其親自講解,以鼓勵他們投票。候選內閣也可以利用這些方法來宣傳公開諮詢大會。
公開諮詢大會的傳統 意義何在?
「你好,我係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第十八屆週年大選XXX候選內閣XXX候選XXX學生編號XXX,現正回答會眾問題…」
你對上述句子有如何感覺呢?若這句說話不斷由同一組織之成員說出,你又有如何感受呢?
上述句子,大概是學生會各候選組織成員在今屆公開諮詢大會中每次回應會員諮詢的開場白。若會員願意在公開諮詢大會停留十多分鐘並細心留意候選組織成員之回應,相信這數十字的開場白定必聽到厭倦。誠然,這數十字在宣傳自身組織方面可能具有正面的影響,唯這數十字的自我介紹未免過長。當候選組織成員每次回應問題時都以其句子作為開場白,會員未必會欣然接受,宣傳的效果隨時得不償失。筆者曾翻閱學生會的選舉規條,發現當中並無明文規定要求各候選組織成員需要做上述的行為,相信這只是歷屆公開諮詢大會遺留下來的傳統。筆者並不是強迫學生會各組織必須作出改變,唯盼望在往後的日子其成員能留意及反思這些傳統,並透過自身判斷作出抉擇。
另外,候選內閣成員於公開諮詢期間暫時離席或用膳問題亦值得大家深思。根據選舉規條,若候選內閣成員要做上述兩項行為,須獲秘書處批准。歷屆秘書處通常有以下做法:在審批其申請前會先詢問台下會員的意見。這做法本來合理,能顧及台下會眾的感受;唯只要有一個會員反對,秘書處不問因由便會否決候選內閣成員之申請。這做法便存在一問題:會員能以一人之力不斷否決候選內閣成員申請之出現。筆者明白大多會員在反對候選內閣成員申請時會有其理由,如部分候選內閣成員的暫時離席會影響諮詢大會流暢性、不能向當事人作出諮詢等。可是,若台下有會員立心不良,每當候選內閣某一成員作出申請時,便舉手示意作出反對,秘書處駁回其申請。如是者,否決申請情況不斷出現及循環,該候選內閣成員最後便無法作出任何申請如用膳或暫時離席以到洗水間解決需要。當然,筆者深信大部分會員不會做出如此無聊行為,唯「秘書處審批申請」的傳統做法確實存有漏洞。筆者希望候選內閣成員及其會員能作出彼此的尊重,在內閣成員不會經常向秘書處作出申請的同時,會員不會不斷否決其申請。筆者亦建議秘書處,若有會員不斷反對候選內閣成員作出申請時需要求他提供理由,在秘書處認為其反對理由不充分的時候否決該會員反對的意願,這便能減少甚至杜絕此情況的出現。
小結
一如文章開首所說,公開諮詢大會的意義乃是提供一個機會向其服務的會員介紹理念及全年計劃,並讓內閣就政綱方面聽取各方的意見。可是,在理想層面的背後,不少問題湧現。
在實行方面,由於部分會員對校園事務冷感及組織宣傳不足之緣故,各個公開諮詢大會因而大多缺乏會員發問且氣氛冷清。
在制度方面,部分由歷屆傳下來的傳統亦已變質。
就以上問題,筆者希望會員能有所反思、有所得著。
[註1]根據宣傳總則2.2.2及2.2.5 每一個候選單位如需張貼海報於學生會之報告板、校園內的物業管理處之報告板、候選人內閣之宣傳板或課室之報告板上,候選單位須於張貼海報兩個星期前遞交申請及設計圖樣,並於五日前交予宣傳事務委員會蓋印。除以上所提及的地方外,各候選單位不得將宣傳海報以任何形式張貼於其他地方上。
投票期
週年大選投票期目的在於選出翌屆幹事會成員、學生報編輯委員會普選成員、學生會評議會各直選代表、各學院會幹事會成員、各學系會幹事會成員及各學科會幹事會成員。
今屆大選投票情況依舊平淡,投票率與去年相約。以幹事會及學生報編輯委員會為例,兩者大概皆為34%。筆者認為箇中原因與會員校園事務冷感及組織宣傳不足有關,由於曾在「公開諮詢大會」部分作出討論,故不在此再作重覆。唯筆者盼望會員在其後的大選能勇於投票,畢竟投票權是會章賦予給會員的權利;而學生會各候選組織在宣傳方面亦應加大力度,始終該組織有責任向其服務之會員解釋其理念及工作計劃。
票站工作人員連番出錯 好多選票亂咁飛

小結:
投票期乃定學生會各候選組織生死的日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是,由於部分工作人員的失誤,卻影響到今屆大選的公平性;
筆者且盼望EC能在今次事件中有所反思,並吸取經驗及有所警惕,以確保來屆大選能順利舉行。
理燃薪希
學生會各組織如有幸在週年大選獲得足夠的票數,並符合選舉規條中相關的當選條件時,其身分便由「候選」轉為「候任」,並據會章所列明的三月一日正式上任。
週年大選過後,該屆幹事會通常都會舉辦一個大型慶祝活動:理燃薪希。此活動通常在其任期最後一天晚上,即在二月廿八日(或廿九日)舉行。活動的目的除了慶祝學生會各候任組織成功接替上任,具薪火相傳的意義外;另一方面提供了一個讓眾幹事在經過公開諮詢、週年大選艱苦的過程後自我放鬆的機會。
慶祝活動玩法多多 影響大樓環境 各組織服務停頓
時至翌日中午時分,筆者曾到訪邵逸夫大樓三樓,發現該地方猶如經歷「第三次世界大戰」,其污垢之多,令人心感討厭;其氣味之臭,更令人難以忍受。此外,筆者亦留意到大樓部分地方遭人「封鎖」,多名員工無奈地駛著其大型清潔車,以清理垃圾及清洗地板。除那數名正忙於工作的清潔員工外,筆者發現三樓整層再無一人,各學生會組織辦公室之大門也牢牢地關閉著,工作可算是暫時停止。看到此情此景,筆者隨即有兩個有趣假設:若此刻有會員有要事需要尋求學生會某組織的協助,唯當步行至邵逸夫大樓三樓,他會如何是好?另外,除理大學生外,筆者亦留意到邵逸夫大樓常有其他非理大學生之人士出入(如普羅大眾會經過大樓到隔壁的學生膳堂購買膳食或使用大樓平台的便利店及銀行設施)。若面對如此「良辰美景」,他們會有如何感受及對理大學生有何看法?
小結
筆者明白理燃薪希是學生會眾組織成員新官上任、普天同慶的大日子,偶爾放縱輕鬆亦無可厚非。唯邵逸夫大樓三樓亦是學生會眾組織辦公室之所在地,若因此原因而導致其工作受阻、會員得不到應有服務,這便並非會員可以接受的理由。再者,邵逸夫大樓乃公眾地方,如若因組織幹事自身的玩樂以致大樓遍地污垢、臭氣熏天,並要清潔員工善後,這又並非具公德意識的大學生所為。筆者希望學生會各組織成員在日後同類的活動上能夠自律,在玩樂輕鬆時盡量顧及他人的感受,這便是會員以至理大學生會之福。
總結
有人說過,上莊乃大學必做五件事之一。
至於個中原因,各人所持的理由不一,有的抱著無比熱誠及對學生會充滿抱負,一心為會員服務;有的則持學習心態,希望能藉以增進個人閱歷;有的則享往交際及玩樂,期盼能廣結良朋以豐富其大學生活。
筆者無意在此評論眾人上莊的因由,唯希望在此帶出一個想法:既然你肯願意上莊,並曾經歷了一系列的過程或難關,如公開諮詢、投票期等,筆者絕對相信諸位對「莊」的誠意及成為莊員堅持。時至現在,各候選組織已順利接棒,筆者希望諸位能記得當日對會員的承諾,並履行上莊的責任,盡心為其所屬會員服務;亦期盼我們的學生會能一改以往漏習,精益求精。
週年大選,縱使結束;
上莊之路,仍須繼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