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香港時下青年是垮掉的一代?


香港時下青年是垮掉的一代?
文:Wayne

八十後是原罪?

社會上不少聲音對現今大出風頭的八十後嗤之以鼻,認為他們言行反叛過激、大膽妄為,肆意干擾現行社會秩序。他們與主流相違背的行為,不禁令人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美國出現的beat generation(中文翻譯為「垮掉的一代」)。提及垮掉的一代,恐怕很多讀者都摸不著頭腦,但若然說的是hippies(中文翻譯為嬉皮士),相信不少人卻是略有所聞。其實,這兩大源自美國的文化群體是有莫大關連的:開始活躍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是由垮掉的一代中分支出來的變化體,之後嬉皮士更遂漸替代了原本的垮掉的一代,成為這一族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稱。

Beatnik Hippie

當然,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是有些顯注區別的:垮掉的一代喜歡陰暗的色調、深色的服飾和蓄山羊鬚、行事偏向低調,不引人注目、對政治漠不關心;嬉皮士則擁戴富迷幻風格的艷麗色彩、愛現,喜歡耍帥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有近乎狂熱的興趣。但既然嬉皮士是垮掉的一代的分支,只要對嬉皮士有大概的印象,相信讀者們不難聯想到垮掉的一代也是一群懶懶閒,帶著頹廢色彩的人。

青春軼事不羈情懷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本質上的共通點就是給人一種放蕩、玩世不恭的印象,這是因為垮掉的一代的始創者是一班二戰後的潦倒作家。他們的代表性行為包括以試驗性質濫用藥物、鼓吹同性戀和雙性戀、對東方宗教感興趣、反對物質主義和信奉自由主義。他們提倡以未經刪剪和最豐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他們的作品結構普遍來說比較雜亂無章,創作理念較為自發和反傳統,也被冠上猥褻的標籤,是以作品較具爭議性。

垮掉的一代與高登文化和八十後

在行為上,現今香港社會某部份自甘墮落的青少年的而且確與垮掉的一代有相似之處,每天在報章上筆者也不難看見關於時下青年濫用藥物和性濫交的報導,而且他們也對政治民生相當冷漠。然而在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面上,崇尚享樂、追求物慾的香港青年與反對物質主義的垮掉的一代可說是各走極端,更遑論對文化的貢獻。垮掉的一代雖然過著糜爛的生活,但終究他們也是一群知識分子,其筆下不少名著更留傳後世;香港的「垮掉的一代」不事生產,只會給社會帶來負擔和破壞,實難與對二十世紀文學和西方流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垮掉的一代相提並論。

 事實上如果要在現今香港選出最近似垮掉的一代的人物,筆者認為網絡上的「高登人」是當仁不讓的。他們最大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被歸納為次文化,即是不為主流文化接受的小眾文化。高登論壇裡粗言穢語大行其道,會員擅長用低俗粗鄙的語句或改圖,醜化或惡搞政治或時尚人物,其創作率性,沒有規限,給予空間會員自由發揮,與垮掉的一代的文學作品異曲同工。其次,高登會員非常重視言論自由,對政府打算進行限制網上自由的立法非常反感,多次引發激烈抗爭,亦與垮掉的一代所追求的自由主義如出一轍。

高登人和垮掉的一代不同之處,就是他們不是政治冷感的。很多時候具爭議性的政治新聞都在高登論壇引來不少反響,而且其得意之作「高登神獸卡」也有以時事新聞和政治人物作為題材,可見其會員也不乏關心政局的有心人。

我們都是垮掉的一代?

筆者觀察到,近年香港社會出現的反對聲音,其背後原因竟不約而同地與垮掉的一代的理念遙遙呼應。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在一九八二年出版的《什麼是垮掉的一代》(A Defini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的引言中概括了垮掉的一代對後世的影響,當中包括了提倡生態保護和尊重本土文化和原住民。想到保護維港、菜園村事件等等,筆者實在為這股垮掉風潮在事隔半個世紀後在這東方小島捲土重來感到萬分驚奇。

代代都有難唸的經

香港時下的八十後文化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從剛大學畢業投身工作的新鮮人到已屆而立之年的中年人,有不下於五十萬人,不斷被傳媒抹黑、塑造成墮落的八十後,以這個空虛去標籤整整一類人不能不使筆者搥心。傳媒每次都愛標籤每一代人並把他們的特色羅列出來,但其實每一代人都曾經歷過同樣的事,因為這些標籤化也是屬於成長的一部份。時下的年青人冤氣重,這現象並不簡單,揭露出時下新一代反映意見的模式已改變。我看到夢想破滅,希望和失望。這是集體的情感,屬於一整代人的情感。現在的香港跟當年美國的社會風氣相近嗎?我們又是新垮掉的一代嗎?無助、混亂、得過且過、及時行樂和迷惘。意欲走出瑣碎的處境,看到有門但仍出不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