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香港青年智庫主席 陳志豪
在強烈民意底下,政府不得不屈服,終於提出修訂預算案,凡十八歲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均可獲發六千元現金,另退稅最多六千元。霎時間,市民好像收貨,三月初發起的反預算案大遊行,除了吸引一眾熱衷於社運的青年參與外,實際上,並未惹起社會廣泛回響。之後的立法會表決,相信某部分議員還是會投反對票,擺擺姿態,但說實話,假若這一票真能否決整份預算案,又有哪一個政黨願意承擔令市民「見財化水」的罪名?可以說,本份預算案是必然通過的,那一筆六千元,我們可謂袋袋平安。
然而,綜觀整份預算案的制訂,和各大政黨的表現,筆者還是不滿,甚至感到心痛和擔憂。我不是說財爺以六千元收賣人心,事實上,身為政治問責的官員,他推出的每項措施,甚至一言一行,都是在收賣人心,或爭取民心。我感到心痛的是,整份預算案猶如一張白紙,錢是花了,可是空空洞洞,政策方面無半點著墨。預算案的內容,全無願景和目標,根本起不到提綱帶領的作用,更談不上促進經濟發展,或改善經濟的架構性問題。財爺又浪費了一份財政預算案,香港又浪費了一年。預算案派了數百億元,不過,金錢可以買回時間嗎?
各大政黨的表現也教人氣餒。無論是預算案發表前,或發表後,政黨始終盯著政府所推出的紓困措施,較好的,則會提一提長遠的社福保障。可是,始終跳不出社福政策的框框,在經濟建設方面,無力,也無心提出甚麼建議。
至於所謂擔憂,是我們的市民,同樣只關心自己可以從預算案中分到多少即時利益?會否分得較別人少?如果少了,便要聯結政黨,走上街頭抗議。連一些月入數萬,年薪數十萬,兼有長期退休保障的公務員和警務人員,也為了區區六千元,而要「拋頭顱,灑熱血」,上街搞革命。民情如此,怎能不擔憂?
在一個公民社會,市民、政府和政黨,長期維持一個互動的關係。有怎樣的市民便有怎樣的政黨,然後有怎樣的政府。同樣,政黨也可主動影響市民,然後影響政府;政府當然也可積極影響政黨和市民。果然,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發表後,無論是政府、政黨和市民,都只著眼於當中的紓困措施,彷彿派糖派得多,派得較為平均,便行了。
深入地看,財政預算案一般由政府財政結算、理財信念、經濟狀況回顧與展望、經濟政策、稅收及稅制、公共開支及福利措施等七大部分組成。而我們經常提及的紓困措施,歸入福利政策一類,當中的篇幅,往往只及三、四段,佔整份預算案的百分之二、三左右。偏偏,這百分之二、三的篇幅,卻幾乎壟斷了政黨和輿論的焦點,而公眾對預算案的關注及評分,亦僅視乎短短幾行的內容,而且,更往往不在乎長期措施,只講求短期實惠。
坦白說,前幾年還不至於這樣的。早幾年的財政預算案,財政司一般置經濟政策於較前的位置,紓困措施則在尾段部分。如今,經濟政策的位置後了,內容亦明顯空泛了,無提出新的方向,亦未有充實既往的框架。既然預算案不注重經濟建設,市民自然把焦點放在紓困措施上。誠然,福利措施也是社會政策的重要部分,但講到底,福利是資源再分配的問題,而缺乏豐裕的經濟基礎支持,我們又可以分配甚麼?是故,各地的財政預算案一般都以經濟規劃為主角,而紓困措施則為必要,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財政預算案除決定了未來一年的政府開支外,更主導了未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發展。國家剛通過了「十二五」規劃綱要,比較起來,特區政府的施政綱領無疑顯得貧乏、單薄。一年復一年,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下,香港還剩下多少時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