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領悟建築

文: 奇仁


有人認為建築是三維藝術品,表達情感;有人認為建築是生活科學,解決人類生活所需。
就筆者看來,建築是以人為本的藝術品。
參照佐佐木睦朗在【建築學的15道醍醐味】的說法,Architecture 字根 Archi 意思為總和技術藝術的事物或人。設計建築時需要取得功能、結構與美學這三種要素的融合調和。若果稍為偏頗其中一方,也會影響其建築的質素。

華麗背後


            建築需要滿足人類各種用途,不能因為美觀的因素而影響該建築的功能。以雪梨歌劇院為例,很多人視這建築物為雪梨市,甚至是澳洲的地標;它於2007年更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身處雪梨港的雪梨歌劇院,加上風帆的造型,像一艘準備揚帆出海的船。雖然有著美麗的外觀,雪梨歌劇院內音樂廳和歌劇院的設計卻強差人意。因為一個音效最好的演奏廳設計,應該是一個長而窄的長方形,減少音效差別和回音。然而雪梨歌劇院內的天花是圓拱型的,會製造不同的回音,影響表演的效果,需要裝設調音板改善音效。

         為理大設計創新樓的 Zaha Hadid,曾為德國設計消防站。這個位於德國 Weli am Rhein 的消防站 Vitra Fire Station,有別於香港常見消防站的紅色主調,亦不是四四方方的形狀,而是有著強烈現代感的銀灰色建築。整棟建築就像處於凍結、充滿張力的狀態,隨時準備向外爆開;而透過不規則的牆壁與向外延伸的頂部,更可營造出活力的感覺。在理念和美學層面來說,這建築無疑是出色的設計,可是它卻未能提供作為消防站應有的功能。消防站內的牆壁是傾斜的,這一設計大大削減了內部使用空間,消防員休息間和停泊消防車的位置亦因而不足。另外,這建築的內部設計未能照顧消防員工作效率,例如消防員未能於短時間內到達消防車等。以上種種因素導致消防站需要另覓場地,而這建築最終淪為展覽傢具的博物館。






功能至上
建築設計亦不能太乏味,否則會令城市失去活力,市民亦缺乏生活情趣。香港的房屋設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現時香港的房屋大致分類為大廈、村屋、唐樓等,當中尤以高樓大廈居多。這些多層屋宇大多著重實用設計,劃分了不同種類的樓宇類型,例如十字型、風車型和康和型等,除了類型分別和不同顏色的外牆外,香港房屋就像是倒模出來的,非常乏味。
以上舉出的都是較負面的例子,其實當今不乏能夠平衡功能、結構與美學的建築。讓我們看看設計這些出色建築的建築師是如何構想它們的。
    隈研吾

曾經把日本住宅有趣地劃分為單身公寓派、咖啡吧派、建築師派、日式酒屋派等,著有【十宅論】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能夠體察人們對建築的美、功能以及真實的追求。他的作品除了能因應各提案的需求而作出功能設計,亦會研究如何利用不同的物料、配件,設計富美感的建築外觀。遇上周圍是自然環境,他會運用竹或是玻璃,增添建築與四周的融合和透視度;為了能使建築的形象隨天氣變化,他曾運用可以記憶溫度的合金。這樣,經他設計的建築便充滿多樣性,非常有特色。

他在2007年於日本廣島縣設計的吳氏音戶市民中心便能充分體現他的設計哲學。集合了圖書館、社區中心、大會堂、多功能廳的市民中心不能避免地令建築變得巨大,成為海灣中最顯著的建設。所以,隈研吾運用竹片組成屋頂,加上灰藍色的色調,使建築與並鄰的民屋互相呼應,融入海灣當中。此外,以竹和木組成的外觀,有別於身邊的鐵皮屋,減少了沉重的感覺。當你從市民中心裡看出去,映入眼簾的不只是心曠神怡的海灣風景,還有由竹片構成的「百葉窗」,為海景徒添另一番風味。
   
隈研吾經常實驗「粒子」的設計風格,在市民中心內,差不多每一道牆和天花都給百葉木塊填滿了,所說的填滿方式不是橫向密鋪,而是垂直的排列,營造延伸的效果。無疑,這設計能為視覺上帶來衝擊,筆者則認為這前衛的效果有點與樸實的外觀產生違和感。然而,撇除這小敗筆,室內的功能設計,如大會堂和多功能廳都能夠供居民進行各種文化活動。市民中心的觀景台更能夠成為居民、觀光客欣賞海灣的最佳地方。


    安藤忠雄

 透過環遊世界體驗建築設計以及自學建築理論的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認為建築有三種必要元素:素面材料、幾何形體與經人為處理的自然。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都使用了清水混凝土、未上漆的木頭和玻璃這些樸素的材料;除了運用材料,他亦擅於操作光、風、天空、水等自然元素,使之能將建築設計錦上添花。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安藤忠雄設計的第一所佛廟,有別於常見的寺廟,是向地下發展的。因為他曾經到過印度旅行,看過一個被蓮花完全覆蓋著的池塘,由於在印度傳說中,蓮花象徵了開悟的釋迦牟行佛,所以他的想法是把御堂建於蓮花池下,包容諸佛與眾生。香港的寺廟多是長期香火鼎盛、人來人往的,信眾未能進入寧靜的心境而參拜。從地面走進地下的設計,恰好能令信眾與世間的一切嘈雜紛擾聲隔絕,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進行參拜。御堂裡是幽暗的,加設了少量的照明,但是這設計的精彩之處就是在佛像後的開口。在佛教裡,西天是佛袓居住的地方,於是安藤就在背向西方的佛像後設下引入西斜光線的開口,當夕陽西下時,引入的光線照在御堂裡的朱紅色衫木牆和柱上,染紅了整所寺廟,這溫和的紅光巧妙地營造了「包容諸神與眾生」的感覺。










在安藤忠雄著手設計直島現代美術館前,原為漁村的直島是一個嚴重缺乏綠化、充滿工業廢料的島嶼。他本著加以將歷史、自然與現代社會串連的理念,使美術館成為喚起藝術與自然的裝置,活化直島為文化之島。基於保護自然景觀的法令下,建築設計只可以向地下發展,不過這更加能使美術館融入自然,配合理念。美術館處於崖邊,面向著海洋,建築四周種植了一片綠油油的植物,整個環境都為藝術創作者提供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美術館內最大的設計「橢圓」,集合了旅館與藝術裝置的功能,讓觀光客能放慢腳步,欣賞美術以及直島的大自然風光。隨著天空與四季的變化,「橢圓」的水池呈現著變幻無窮的倒影,令住客能夠欣賞這個能彰顯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藝術品。當我們以為藝術是遙不可及的時候,安藤的作品告訴我們, 藝術就是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東西。因為對於藝術的觸覺是潛在於每個人的體內的,只要給予他們一種體驗的機會,他們就能夠成為藝術家。透過這出色的美術館,成功地令藝術熱潮蔓延至整個直島,甚至令島上的老少更加喜歡藝術,為直島增添生氣。



總結
觀乎這些建築案例,功能、結構與美學的確是能夠相得益彰的。建築師在構想設計前,要充分地了解該提案的目的與環境,並從中選擇適當的材料和形態來表達理念。從隈研吾市民中心的案例中我們看到,設計一座建築物時不需要標奇立異、刻意成為地區的地標,反而更需要構思建築如何可以融入地區當中。從安藤忠雄
的設計哲學中,我們了解到建築能令人在精神上有深層次的體會。他在設計寺廟的時候,首先會參透宗教的真理,從而令建築物能夠充分表達教義,令信眾投入當中;在設計美術館的時候,他會把自然融入建築裡,並加入能使居民及觀光客與建築、藝術品有互動的元素,從而增加他們對藝術的投入。最後希望透過這文章能為大家對如何欣賞和領悟建築帶來另一種體會,往後如再有品評建築的機會,就不要再單一去看它的功能、外觀或是其他因素,以偏概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