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潛」行空間

文: 蔥蔥

「請勿靠近車門,please stand back from the platform screen door,嘟嘟嘟嘟 嘟嘟嘟嘟 嘟。」這是大部份香港人每日都會經歷的。來不及佔得坐位,乘客積極爭奪門前角落的空位。倘若受人潮壓迫,便只可站於車廂中間,與陌生人緊緊相貼,在扶手上與他人的手緊緊相接,而力求不需要觸碰。

以下是我根據某星期五下午在車廂中的觀察,對乘客的行為、動作,作出的一個小小總結:
慣常活動:
20%
:(獨自)發呆、思考、望窗(站立的乘客為多)、瞓覺(坐立的乘客為多)
10%
:(有同伴)與同伴傾談
60%:傾電話、SMS、用iphone以及其他智能手機玩遊戲、閱讀電子書、上網、睇片
10%
:睇報紙、雜誌、玩數獨溫習睇人地份報紙或雜誌

最有趣的是眼神,分別落在:
1.      你身上,把你由上而下掃瞄一遍
2.      同行的朋友
3.      窗外(漆黑一片,應該是在玻璃反射自己的映像)
4.      手機屏幕
5.      地下

   特徵:
1.    空洞,沒有焦點
2.    無奈

心理學有一名詞,叫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指出人為了保持心理上的舒適和安全感會自然地與人保持一定距離,而距離多少,則視乎關係而定,越不熟悉的,距離越遠。人需要一定的空間,在一個發達的都市裏,人太多,公共地方太少,我們很多時候也要被迫和陌生人擠在一塊,因此會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跟戀人貼近固然是享受,然而,我們與好朋友尚且不會時常貼得緊緊的,更何況是陌生人?可是在繁忙時間,與陌生人一起被擠壓,兩目相睨,用訝異的目光互相對望,感覺自己被「睇蝕」,毫無空間可言,感覺極難受,但是又想節省乘車時間,更著頭皮搭下去,真是有苦說不得。

在車廂裡,香港人都很忙碌,很努力,打仔們審閱文件、打電話談公事學生閱讀、溫習、看報紙,各適其式,時間很寶貴,就算只得一秒也要物盡其用。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些乘客手裡拿著免費報紙,全程在發呆,但不知是否因此可與陌生人隔了一層,反而挺自在。

可是,再自在也不及所有iphone的用家吧。我覺得iphone等智能手機對於香港人來說,真是最偉大的發明,除了可讓香港人時刻於社交網站更新,貼日常有趣的見聞,滿足對半熟人士的好奇心之外,還可暫時轉移靠近陌生人的不安,極端地投入,「潛」進另一個空間,開拓新天地,好讓各位在密閉的車廂空間,補償個人空間被侵佔的心理缺憾。否則,注意力過份集中於「迫」的問題上,人與人衝突,將天天可見。

高中時生物學讀過有一種遺傳病,叫作Bubble baby syndrome,是由於嬰兒天生失去免疫能力,需要居住一個用玻璃特製的無菌空間裏,嬰兒的生命脆弱無比,完全不能接觸外界的任何微生物。香港人乘搭港鐵,自成一角,互不交流,而且生人勿近的景象,更使我聯想起bubble baby。我打趣地想過,如果這些bubble不是太貴的話,未來香港人一定會買來日日用的,因香港的空間,實在太貴了。



資料來源:
<<說話前先想好要伸那根手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