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西九方案之我見

文: Wayne    


廣大市民關注的西九龍文化區設計方案,經過前後十年有多的擾攘,終於在二零一一年三月有了定案。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在最後三個概念圖則方案中,選取了英國著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領導的Foster + Partners擬備的「城市中的公園」為此項目的整體規劃方案。這結果可說是合乎大眾預期,觀乎三個方案皆為水平極高之作,考慮到現為政府正處於弱勢的非常時期,選擇享譽國際的大師作品也不失為一個穩打穩紮的決定。

    其餘兩個入圍第二階段的圖則方案,分別為由本地建築師嚴迅奇領導的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擬備的「文化經脈 - 持久活力」及由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領導的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OMA)擬備的「文化 新尺度」。評審準則乃管理局訂下的七項規劃設計原則,包括富有創意、往來便捷、連接社區、融為一體、活力多元、卓然獨特及可持續發展。據評審小組表示,推薦Foster + Partners的方案,主因是考慮到西九項目將分階段發展,而「城市中的公園」方案在調整設施的位置上則有較大的靈活性,能夠在工程進行期間無礙公眾享用西九文化藝術設施;加上土地組合和運用得宜,因此壓倒另外兩個概念方案獲得採納。

    近年來所有圍繞環保的所謂綠色概念都受到大眾追捧,以零碳排放為賣點的「城市中的公園」能夠成為大熱繼而獲選也是大勢所趨。坊間不少評論認為該方案設計普通,缺乏驚喜和本土特色。無可否認在三個方案中,「城市中的公園」的本土特色的確較為薄弱,概念中只有以本港街道為藍本設計的主軸大街,相比下嚴迅奇的設計則包含了例如電車路和榕樹論壇這些較有地道風味的元素,而 OMA更帶來驚喜,索性把本港特色的街頭小巷完整地在文化區重現,可謂更勝一籌。可是本土元素始終不是評審準則之一,而創意方面「城市中的公園」當然也有它特別之處,要在滿佈高樓的鬧市海邊建造一個能抵受海風的茂盛樹林其實也頗具挑戰性而且世間少見,但的而且確與其他方案相比下就是稍有不及。論創意和野心,OMA 文化 新尺度」其實最為出色,其計劃包含了不少更深入的文化推廣內容,提倡在市區設立衛星文化區並讓市民深入後台親身經歷藝術創作;以村落作文化區建構則既大膽又有特色,難怪此方案最受建築師和規劃師歡迎。

    未知是否因為當年的天幕設計因花費龐大遭到市民反對而有所保留,Norman Foster今次的設計較為保守,畢竟香港市民對於基建撥款非常敏感,所以設計中未有加入引人注目的地標式建築也無可厚非;Foster聰明地把重點著墨於近年流行的環保概念,緊貼潮流之中也不失他一貫奉行的一體化和簡約設計。平心而論,「城市中的公園」在空間運用上的確非常出色,將文化場館、商業設施、酒店和住宅緊密凝聚,例如展覽中心設於大型表演埸地底下,又將部份酒店設於西隧出口四周,節省成本和空間之餘又起了阻隔行車噪音之效,才能創造出可以讓十九公頃的樹林生存的環境,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實在難能可貴。對於有不少聲音建議在選設計中加入其他方案的元素,個人認為只要無損原本零碳排放的概念,這是對市民最有利的決定。假若能夠在「城市中的公園」的一大片綠蔭下,看見富香港特色的電車緩緩駛過,相信無人會不為這奇特又相襯的組合而讚嘆;在海邊加入OMA設計中的游泳池,讓市民領略一下在維港暢泳的感覺;嚴迅奇的水上浮動藝排,或許較玻璃鋼筋構成的建築更可以讓本地藝術家有一個開放的空間去表達自我。

    藝術工作者最樂意看到的,莫過於把最美好的事物都放在一起,百花齊放。還望西九管理局能多聽取民意,盡量減少地產項目在文化區所佔的比重,把重點放在文化設施的質素和文化教育的推廣和普及,讓下一代的香港人能從建設西九中得益,提升文化水準,令所有人能為這個藝術而非地產項目而自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