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為何還在看海,不看開

文: Turmoil



汽笛聲,閃光燈,還有船長那一句後會有期,就真的有期麼?

我只知道,天星小輪往返紅磡至中環和灣仔的航線,在2011331日正式走進歷史。原因是營辦商天星小輪連年虧蝕,放棄續約兩條紅磡線港內線。政府其後兩次公開招標亦無人承接,兩度「流標」,最終航線在331日營運期後永遠消失。

湊熱鬧」的市民在331日湧到碼頭當最後一日乘客,見證時代不再;
然後,主流媒體說,更多人是來找回憶的。

陳太帶著讀小學的兩名子女來坐船由中環到紅磡,告訴他們從前的香港,不是只有港鐵;
某討論區的一群網友相約坐船,他們說政府缺乏支持;
理工大學的兩名學生為了坐船走堂,往返紅磡至灣仔,他們說,這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回想2007年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保育組織本土行動策劃一連串論壇、靜坐和絕食,阻止皇后碼頭被拆卸,為的,也是「集體回憶」四個大字。

只是,回憶,何價

我的回憶又是否等同你的回憶?

如果不是,又何來集體?

如果是,那為甚麼有人在為他們的過去被沙礫掩蓋傷感之時,政府、營辦商可以說停便停?
難道營辦商的回憶不是回憶? 

如果我們不曾同渡滄海,又如何跟無限人一起見證時代不再?  

難道在回憶前冠上「集體」二字,就可以把它的價值以倍數相乘麼? 

如果說社會性的集體回憶,是新聞傳媒報道的、社會上眾人的感受,參與某事件的經歷,而非個人記憶,那八十後憑甚麼說那些甚麼碼頭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如果失去天星碼頭與皇后碼頭是一種可以量化的、破壞性的、切切實實的損失,那紅磡線呢?

紅磡碼頭仍然動也不動地停在那裡,只是碼頭存在卻無法再造旅程,
這種傷感,有誰理解?
有誰願意理解?
如果為的只是回憶,那為甚麼08年才開始在紅磡區生活,只乘過兩次紅磡線的人,要在那十數分鐘的航程裡失落得掉下自作多情的眼淚?

一個人的回憶是永遠的,失憶或刻意淡忘者除外,沒有另一個人或任何事可以奪去他的舊時代。碼頭拆卸了不代表心境被拆卸,航線停航也不代表記憶要被中斷。那些無數拿著照相機「湊熱鬧」的人,失落的不只是回憶,他們失落的,是這個他們所愛的香港。

香港有病,貧富兩極化、政治兩極化,消費選擇卻單一得很。
中五畢業時校長說過我們有選擇道路的權利,更有選擇交通工具的自由。
可惜這種比喻已經因利潤凌駕一切而不再適用。

也許是時代飛得太快,又或是我跑得太慢,我無法理解,也不願意去理解他們所建造的這個香港,這個千樓一腔的香港,這個只夠流淚,不可跳舞的香港。

這十數分鐘的航程,船走得比平時慢,我只有能力感慨,然後,情願看海,也不願看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