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八十後」的大解剖

「八十後」的大解剖
文:紫琳 


回想起200371日時,筆者身為「八十後」的一份子,為了香港的未來,參加了歷年來本土最多人參與的50萬人遊行,那次是秩序井然,並沒有任何破壞公物或暴力事件發生的。現今距離當年已快十年了,時代雖進步,但遊行卻是退步了。開始變得不文明,理智甚至失控了。我問自己:為甚麼會這樣的?

「八十後」是近來熱門的話題之一。從三年前天星皇后碼頭事件、反高鐵事件,到近期特首受襲事件,「八十後」彷彿都是這些事件的主角。當有甚麼遊行事件出現時,我們總是把目光放在他們靜坐、絕食甚至阻街等行為上,久而久之,這些「八十後」似乎在我們心目中與『激進』畫上了等號。另外,也有一些本地青年社群,似乎對政治沒有強烈的意識和反應,只是一直營營役役地生活下去,這另一群「八十後」漸漸被人標籤為『政治冷感』。這兩群人,雖同樣出生於八十年代,但大家的價值觀和思想模式卻截然不同,可悲的是,這兩群人已經漸漸演化成兩極化,甚至會互相對罵來指責對方。為甚麼會有這種這麼古怪的風氣呢?他們兩者是不是一定要非對立而不可呢?還是有一些居心叵測的人特意小事化大,牽起分化的浪潮呢?

6A狀元都有所蒙蔽

最近有一單新聞確實令筆者所驚奇,話說今年有部份榮獲六優成績的高考生指出因現時的遊行活動過於「激進」,甚至有5A狀元以「要去玩」為由,不去參加遊行活動。究竟是甚麼原因令到這班新一代明日之星對遊行活動戴有色眼鏡呢?難道真的是高分低能嗎?還是真的是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呢?又有人指出香港人是「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特別對政治,自由民主等敏感話題為冷感。故常被人標籤為「功利」和「無批判思維」。但真的是這樣嗎?

罪不在他們呀

科大去年發表的分析報告中指出,『現今香港「八十後」青年的內部差異性很大,沒有證據顯示「八十後」已發展成獨特的價值觀和政治取向的組群』。所以當我們談到現今甚麼人是『激進』和『政治冷感』時,不能單單只把矛頭指向這班年青才俊的。筆者認為很多時候,大眾是受到傳媒所影響。傳媒往往利用嘩眾取寵的標題,把一些微小的事情無限放大來說(例如遊行者堵塞街道的行為),誇張失實地報導事情的片面,嚴重歪曲事實,以致大部份人長期不了解事情的全部。更甚的是,不少傳媒都存有所謂的『政治背景』(例如大多數人都相信大公報是親中的),每當有一些關於政治的議題出現時,他們只會選擇性地篩選報導一些他們想對外的資料,並故意把部份事實隱瞞。長久下去,當我們一直被一些有心人掩耳蓋眼,指鹿為馬之下,對事情的看法很自然被傳媒所扭曲了。在香港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平台之下,卻一再容許歪曲事實的報導的出現,確實可悲,但最可憐的是,無辜的「八十後」一群,已成功被一群有心人所標籤化了

政治因素?

而且,不少政客有意為一些「八十後」定型為激進力量的一群,刻意把他們塑造成新派抗爭份子,並在旁聳恿他們與政府或企業進行鬥爭。這一切一切的背後原因究竟是甚麼呢?這真的是不得而知了。

社會的錯

隨著時代的進步,香港的整體大環境變了,當今的年青人所面對的困境不比當年「六十後」和「七十後」為少,置業難,結婚更難,有報導指出每50個「六十後」,只有個可讀上大專。而每五十個「八十後」,卻有七個可讀大專。獲得學歷的人多了,但社會的職位追不上。再加上現今社會被大財團壟斷、貧富懸殊、地產霸權通貨膨漲等問題,在特區政府長期不與時並進的政策的火上加油下、社會上的「深層次矛盾」只會日益嚴重,長久下去,確實會令我們一眾「八十後」所氣餒和憤怒的。社會自然出現民怨沸騰,而當埋怨沒有渠道所發洩時,與其坐著發牢騷,倒不如身體力行,企圖改變現況。那麼只能借助這些機會來借題發揮了。

「八十後」都是愛港的

其實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有各自改變世界的理想,不然當年又怎會有「五四運動」、「六四事件」等等,這些社會活動都是一群年輕人為了理想未來,不顧後果而進行的「激進行為」呢。但我們不要盲目將激進等同於暴力,始終使用暴力的年輕人只是少數,這些可能真的是部份「八十後」真實一面,但並非全部。我們不應形成將暴力等同「八十後」的意識形態,也不應把一些不站出來的年輕人視之為『政治冷感』的。其實大家也只是希望用不同的渠道,一致地推動社會的和諧進步。2010年感動香港十大人物候選人之一的黃卓健正是活生生的例子之一,這位名副其實的「八十後」寧願放棄外國月薪達港幣67萬的工作回港成立社企,為長者尋找合適的安老院,幫助社會上弱小無靠的一群。從他身上可看出他立志貢獻香港社會的決心,他這小小的貢獻從旁人看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對整個社會卻是一大的鼓舞和支持。

筆者也是「八十後」,從不相信有「八十後」是沒批評性思維,是故意搬弄是非、無風起浪的。就算是街頭上抗爭的「八十後」,也絕對不是政客們那種只求新聞效果的政治秀,也不是只求出位的毓民式擲蕉行為可比的。那都是一些出自赤子之心,為港愛港,為情與理站出來,成為反社會不公義的先鋒。筆者深信每一位「八十後」,其實都好像黃卓健一樣愛香港,希望創造一個最理想的家。

取得平衡 方為上策

那些所謂的「激進」派和「政治冷感」派是否一定要作對立而不可呢?筆者不以為然。其實想深一層,兩者是沒有甚麼衝突可言,更談不上對立吧。筆者認為兩者只是對同一事情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價值觀而已。就好像不同的人對相同的藝術品都有著不同的感覺一樣,當中沒有對和錯之分,不需要指控別人的動機和把對方定性為不義的一方的例如:20105月政改方案通過前後,「長毛」斥司徒華「癌症上腦」,各派人士口誅筆伐地一味盲目指責他人)。筆者相信當面對重大分歧時,若兩者能靜心和理性地了解對方和自己,透過理性對話和共同審議,把分歧減到最低,然後再藉著民主程序達成妥協或決議,兩者最後定必可以取得一個平衡點,對事情得到最好和最令人所滿意的結果。此外,社會也應該虛心聆聽不同的聲音和照顧不同人的訴求,這才是解決社會世代矛盾的根本。與其不斷責怪「八十後」搞事,何不放開胸襟,拋開偏見,認真對待新一代呢?可惜的是,在現今社會當中,太多人對「八十後」的聲音得過且過,聽而不聞了,當連面對真理和事實的勇氣也沒有時,那怎叫我們一眾「八十後」心悅誠服呢?當然「八十後」們也要有相同的態度,才可以令所有人所信服的,如果「八十後」們都一直不理性地為衝擊而衝撃,就會好像時事評論員蔡子強所言:若然有一天,這些行為不幸地變本加厲的話,將很有可能引起社會去到另一個極端,收窄整個社運的空間,顛覆了整個社會的包容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